天熱好乘涼,今夜天依舊熱,月依舊明,星星依舊眨著眼,螢火蟲依舊閃亮,家鄉的空坪里,是否依舊人聲鼎沸、熱鬧非凡?
七月流火。當夕陽的余暉漫漫散盡,四起的暮色好像在一杯水中潑灑的一滴墨汁,緩緩地氤氳開來,隨著夜幕的漸漸降臨,勞累了一天的大人們陸續從各自的田間地頭收工回來,當他們習慣地端著飯碗,拎把蒲扇聚集到井邊前的大空坪上的時候,小孩們早已迫不及待地從各自的家里搬出凳子、椅子、涼席或竹涼床在坪里嘰嘰喳喳起來了。
童年時的露天乘涼便這樣拉開了大幕。那時,我們農村都很窮,沒有電風扇,空調更是沒有聽說過,甚至一開始電都沒有,電燈自然也沒有,可憐的油燈時代??墒沁@一點兒也不影響人們乘涼的興致。
夏日的夜空格外美麗迷人:滿天繁星眨巴著小眼睛,像小燈籠一樣閃呀閃的螢火蟲在草叢里,在我們乘涼的天空中肆意地飛來飛去;掛在天上的一輪明月,亳不吝惜為大地灑下了一層皎潔的銀霜;突然遠處一顆流星從天際飛速劃過,留下絢爛的一瞬;大樹的細枝嫩葉在輕輕的晚風中搖曳生姿;樹上的蟬聲和著遠處田野里的蛙聲奏響了一曲曲天籟。小孩們三五成群一邊搖扇一邊互相追逐,也有圍著熒火蟲追呀追的,把捉到的螢火蟲放進早已準備好的小玻璃瓶子里過夜。也有小孩捉迷藏的,好快樂!
稻花香里說豐年,聽取蛙聲一片。隨著乘涼隊伍的逐步壯大,男人們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聊起了農活或莊稼與雙搶的收成,女人們則東家長西家短的滔滔不絕的聊起了家常。也有男人在朦朧月色下的井邊沖冷水澡的,也有女人邊乘涼邊聊天邊洗衣服的,可謂一舉三得。
奶奶把眼睛瞇成一條線,斜靠在竹椅上,一邊叫我們給她搖扇,一邊教我們唱兒歌:
“月光光,地光光,東一拜,西一拜,拜到外頭稱好漢……”
“天上一個星,地上一個丁,一個凡人一口氣難數二十四個星,一個星,兩個星,三個星……”
“初一不見,初二是根線,初三初四娥眉月……”
當我們只顧聽有氣無力給奶奶扇風時,奶奶故意賣關子,不說了,于是我們又趕緊用力的扇。
“扇子一扇風,騎馬走廣東……扇子有風,拿在手中,有人要借,等到立冬……”
父親則端坐在凳子上,不停地吸著水煙筒,煙火一閃一閃的,有時他一不小心,嗆得連連咳嗽。在我們替他扇風時,他叫我們猜謎語:
“兄弟七八個,圍著柱子坐,大家一分手,衣服就扯破(大蒜)。”
“麻屋子,紅帳子,掀開帳子,里面睡著個白胖子(花生)。”
正當大伙玩(聊)得正酣的時候,遠處一只手電筒的亮光朝我們直射了過來,那是專為我們講故事的大伯來了,大人們都叫他成六公,一個跛腳老單身,卻是一個曾經受傷的軍人,文化水平在我們小山村屈指可數,只要他來了,無論大人小孩都屏聲靜氣地聽他講三國故事、水滸故事、梁山伯與祝英臺、聊齋故事或其他妖魔鬼怪等軼聞趣事。直聽得膽小的毛骨悚然,不敢離開大人半步,就連回家喝水或上廁所也需父母陪伴。
夜深了,月亮也慢慢西垂,一陣涼風吹過,讓人心曠神怡,一天的煩躁與悶熱便隨風而散,輕柔的晚風吹過山村,吹過原野,偏僻的山鄉變得格外靜謐了,只有蟲兒和青蛙還在不知疲倦地叫著,躺在涼席上的孩童們在蚊蟲的嗡嗡聲中也漸漸地進入了夢鄉。大人們則忙著收拾凳子搖醒著各自的孩子回家睡覺。
時光如梭。感乘涼之往昔,嘆歲月之無情。隨著社會的進步,農村的生活條件亦有了覆地翻天的變化,電風扇甚至空調也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了,晚上手搖蒲扇集體露天乘涼的日子亦早已一去不復返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