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世紀80年代初流行過一首歌,歌名叫《捉泥鰍》,至今仍然久唱不衰,歌詞我依然爛熟于心:“池塘的水滿了雨也停了,田邊的稀泥里到處是泥鰍,天天我等著你,等著你捉泥鰍,大哥哥好不好咱們去捉泥鰍。”
在我的童年,捉泥鰍的記憶要占去大半,所以對這首歌曲也是喜愛有加。與歌詞內容不同,我記憶里的泥鰍大多不在田邊的稀泥里,而在田邊的小水溝,也沒有等著大哥哥前來一起,幾乎全是“獨狼”式行動,一個人拎著一只小水桶,還有一張40公分見方的漁網,每一個周末在田間地頭尋找兒時的快樂。
這種方形的漁網,在老家我們叫它“哈打子”,類似的漁網還有“推繩子”“趕繩子”等等,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些捕魚物件如今農村的家庭也很少見到了。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帶誘餌的漁籠,只需要傍晚時分在水溝邊,順著水流的方向放置好漁籠,下好漁餌,稍作掩蓋,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坐享其成。相比之前“純手工”式的作業,還是少了很多捉的樂趣。
記得有一次,我拎了桶和漁網去捉泥鰍,照常將漁網欄在水溝前方二三米距離,擼起褲子下到水溝,雙腳左右翻攪并向著漁網的方向慢慢前行,把泥鰍從水草稀泥中趕出來,準備再將它們“逼上梁山”,等來到網邊再順勢端起,將它們一網打盡。與往常不同,這回捉起來的沒有泥鰍,卻是一窩大小不一的好幾條蛇??只胖畷r,連網帶蛇扔到一邊,來不及扶起打翻的魚桶,飛奔似地跑回了家,告訴長兄才將魚網和桶取回。自那次“事件”以后,有好些日子不再去捉泥鰍。但常有小伙伴邀約,加上知道一些水蛇無毒的知識后,膽子也大了些。后來捉泥鰍的時候,也常常遇到這類水蛇,雖然每次都是化險為夷,但內心里對蛇還是有些恐懼。
與水蛇的邂逅并親密接觸,還有一次印象深刻,也是發生在捉泥鰍期間。每年開春前,村民會將家里使用下來的谷物殘渣堆放到田間,廢料經過一段時間的腐爛會形成很好的肥料,發酵后的殘渣里面相較外面要暖和,這也就成了泥鰍、鱔魚還有蛇的好去處。每到農耕開始,這些泥鰍的臨時住所就此終止。我們這些半大的孩子們就在這些谷物堆里翻找,每次都能收獲頗豐。知道里面會藏水蛇,我都會小心謹慎,但還是有一次被水蛇成功襲擊,狠狠地咬了我一口,我卻也不當一回事繼續捉泥鰍,相比之前,膽子真是大了許多。
接下來就是春耕了,在犁、耙的作用下,水田被翻了個底朝天,藏在田間泥下的泥鰍被一耙翻起,泥鰍失去家園的庇護,在田間四處“游蕩”。我們只需要跟在耙的后方,準備一個網兜就能將它輕松捉住,待村民將田犁好,我們也會收獲滿滿。村民為了不讓我們將犁耙平整的水田踩得坑坑洼洼,在耙最后一遍的時候,村民們就會將我們趕上田來,不讓再去捉泥鰍了,但我們并不予理睬,仍然跟在后面跑得更加歡快,直到把泥鰍捉得差不多才肯罷休。
到了晚上時候,我們也并沒有閑著。晚上還會有很多泥鰍出來覓食,也是捉泥鰍的大好時機。我們將丟棄下來的牙刷,去一頭的掉塑料毛,再取來一些細針,加熱后成排插到牙刷柄上,待冷卻加固,配上一個加長的木柄就做成了一個抓泥鰍的器具。晚上捉泥鰍,一般需要兩個人配合進行,小一些的伙伴主要負責拎桶,另外一個則一手舉著火把,一手拿著自制的抓魚器具,在田埂邊尋找,看到泥鰍后,再小心翼翼,快準狠一把抓下。不出一會,就能抓上一兩斤,明天的飯桌上,又可多上一份美味。
在農藥的作用下,如今田間地頭的小魚小蝦基本上消失殆盡,泥鰍更是難覓蹤影。這些捉泥鰍、抓鱔魚的童年趣事現在的孩子們再也尋不到。幾年前,旭兒學校組織戶外活動,其中有一項就是捉泥鰍。工作人員將事先準備的泥鰍倒進清澈的水池,小朋友們拿著精致的漁網,也有的徒手圍在水池邊捉泥鰍??吹剿麄兡樕涎笠缰鞓酚中腋5男θ?,我卻一點也開心不起來。